2024-12-08 . . . 2025-03-01

Jordan Belson

Jordan Belson

1/1
下一頁

Empty Gallery榮幸呈獻《靈時小屋》。小屋位於畫廊入口大廳左側的獨立房間內, 不定期展示來自不同時空和背景的創作,讓觀者對單件作品進行深度思考。該計畫有別於我們的恆常展覽,旨在從常規項目的邏輯、思維及壓力中開闢新的空間。展覽穿越遙遠距離,在無限微觀細節中爬梳,並每次委託文字工作者撰寫論文,以動態的視角從多層面討論作品,從而照看我城獨特的歷史與社會環境。

《靈時小屋》的名稱靈感來自精神時光屋:在漫畫家鳥山明筆下,精神時光屋是一個時空膠囊式的異次元自我修煉空間。項目藉此探索一種植根於非西方哲學的思辨性認識論,用於在懸崖峭壁般的全球化文化中漫步。

《靈時小屋》原為2018年至2021年間於皇后博物館開展的合作項目。博物館憑著共襄盛舉的精神,將其名稱及概念無限期交付Empty Gallery使用。

在第二個展覽中,小屋將聯手三藩市灣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和電影製作人之一Jordan Belson,展示他的一系列繪畫作品。Belson作為Harry Smith、Oskar Fischinger和John Cage的同代人,致力探索宇宙結構,並視擴展人類意識為終生任務,而他的創作亦源於這些抱負。Belson受到神秘主義和科學的深刻影響,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視覺語言,包括振動模式、幾何圖案和放射狀線條,表達他對超越主義運動的願景。

Belson的《孔雀之書》(Peacock Book)繪畫創作於1950年代初期,當時他正處於創作醞釀期,開始逐漸形成他後來最為知名的抽象電影風格。他運用墨水和粉彩,在中國紙上以書法般的筆觸完成作品,充滿活力和幻像般的動感——紙上彷彿上演著整部Belson電影,畫面似乎來自天外並轉瞬即逝,通通被濃縮進某個時刻的視覺密度之中。

***

Jordan Belson(1926-2011)是二十世紀前衛電影的重要人物。他年輕時學習繪畫,1946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藝術學位。他最初以畫家身分取得成功,在1940年代末於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和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當時稱為非具象繪畫博物館)展出作品。然而,1950年之後,他定居在三藩市的北灘區,主要專注於電影製作。儘管他在餘生仍繼續創作繪畫和素描,但他再也沒有公開展出過這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