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8 . . . 2019-11-23

裸命

Philippe Grandrieux

1/1
下一頁

The Scream, 2019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The Scream, 2019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The Scream, 2019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Unrest (Venus 3), 2017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White Epilepsy, 2012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White Epilepsy, 2012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Meurtrière, 2015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Meurtrière, 2015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2019年9月28日
開幕 | 晚上7 – 9時

 

貢迪厄的作品邀請我們離開我們認為光是好黑暗是壞這個先入為主的想法,從而將我們所知所感的所有放至最大,以挑戰我們思考的最核心。

Donatien Grau

 

Empty Gallery很高興帶來菲利普貢迪厄的首個亞洲個展《裸命》。在他過去三十多年的電影生涯當中,貢迪厄一直以涵蓋紀實、表演、錄像藝術和敘事電影的激進電影製作實踐,不懈地突破流動影像物質及形式的限制 。 靈感來自當代意大利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家喬治·阿甘本對「牲人」及「神聖之人」的定義,《裸命》包含了設於畫廊上層空間的單個大型多頻道裝置和下層空間由三個單頻道作品組成的系列近作。 佔據夢境與惡夢間的閾限域,這些作品代表了貢迪厄對不斷縈繞其電影研究那一系列主題最凝煉的探問:身體的首要性及不可知性,情感的超人性,以及對前語言表達的追求。

 

在上層空間展示的《The Scream》(2019)是貢迪厄特別為畫廊構思及執行的新作。貢迪厄對於這特定身體行為表現潛力的興趣早已是他創作實踐的一個顯著特點,回應著藝術家、思想家如培根、亞陶和格洛托夫斯基對尖叫能擾亂內在/外在、思想/身體和自我/他者的類分區別那潛力的關注。在《The Scream》中的表演,近於宗教儀式、集體心理治療及演員工作坊一次匪夷所思的結合。貢迪厄決定以影像徹底包圍觀者,在每條頻道的錄像間加入輕微的延慢,突顯了這些表演的情感密度,製造出一個有別於時間模糊的效果, 當中包含著情感的累積。在特別建成的室內,一系列十一個交錯的投映包圍著觀者,以大量顫動的赤裸身體迎向觀者。這些表演者,在貢迪厄的指導下,進行了一場宣洩性演練,在當中他們好像體現了人類情感的整個光譜。身體在一場荒誕的舞蹈編排中抽搐、亂動,在讓人驚嘆的溫柔時刻(近乎自我撫慰的身體哼鳴、輕晃及對自身的耳語)與密集的殘暴時刻(表現在不單止如題的尖叫,還有處於困境的身體那抓扯、抽動與爬行) 間搖擺不定。而最重要的,觀者不是在《The Scream》開展出的行動以外,而是被籠罩在當中,被表演者所包圍著,就彷彿像被活生生的身體元素包圍著的一樣。

 

畫廊下層空間的三個單頻道作品——貢迪厄視之為鬆散三部曲,處理的主題都是焦慮——並同時探索人類身體之謎以及我們與我們自我物質實體性的關係。在畫廊的建築內裝置成真人大小的投映,每個作品均呈現一個人(人們)的形象,其被黑暗所掩蓋,據非我們所能理解的不明邏輯而移動。 《白色癲癇》(2012)與《窄窗》的垂直框架 ── 受到「窄窗」古義的啟發,意指在中世紀城牆上開出一個如鎖孔大小的洞,讓弓箭手使用 ── 作為一道窄縫,我們能透過之以安全地凝視一系列史前人類的原始場景。這些作品可視為貢迪厄心理治療劇長片的延伸,在當中他對神話詩性敘述及當代界限狀況的獨特興趣皆凝煉為最簡樸的形式 ── 以原始的暴力和人類身體的不可測性,其的慾求與掙扎,在一個親密的刻度上,迎向觀者。

 

菲利普貢迪厄 (1954生於法國聖埃蒂安,法國)

菲利普貢迪厄是一位以多種動態視覺藝術形式包括紀實片、長片、表演,寫作及裝置以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他在比利時的INSAS修讀電影,及後在布魯塞爾 Albert Baronian畫廊舉辨予一個錄像藝術展覽,開展了藝術生涯。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他為ARTE導演了無數的節目,也為藝術家如提耶利·昆采爾、羅伯特·弗蘭克、羅伯·克拉瑪及加里·希爾等等製作一個實驗系列Live。 菲利普貢迪厄持續向界限推進,他開始創作長片。他毫不妥協的視野讓他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真正激進的電影人,創作出作品如: 《陰沈》(Sombre) (1998), 羅加諾國際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新生命》(A New Life) (2002)、《湖》( A Lake) (2008), 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和《儘管是夜》(Despite The Night) (2016)。 他的裝置和表演曾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研究所、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等地展出。

他創作的靈感來自其他電影人如斯坦·布拉哈格、F·W·穆瑙、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以及思想家如安托南·阿爾托、德勒茲、史賓諾沙和馬可·奧理略。